足迹
回到大明当崇祯TXT免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世界因水泥而改变(第1页)

[]!徐光启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偏殿。云逍正悠闲地喝着茶水,磕着瓜子。见徐光启进来,云逍吩咐柳如是:“给徐大人上茶。”徐光启哪里顾得喝茶?他冲柳如是摆摆手,急声问道:“这水泥,能否大量制造?造价几何?”然后直勾勾地盯着云逍。那眼神,着实十分吓人。“石灰石、石膏、黏土,再加上少量的铁粉等其他配料,即可烧制出水泥。”云逍放下手中的瓜子,不紧不慢地道来。徐光启愣了一下,难以置信地说道:“如此简单?”“大自然,奥妙无穷!”“徐大人研究西学,难道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云逍微微一笑。“云真人竟然也精通西学!”徐光启犹如找到了知音。看云逍的眼神,变得炽热了起来。吾道,不孤也!“制造水泥,虽然不那么容易,却也不是太难。”“只要有足够的原料,建足够多的工厂,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即使是把整个大明的土地,全都用水泥铺盖一遍,也不是没可能。”云逍说着,在心里叹了一声。一下子让九州,提早四百年,变成水泥浇筑的世界。罪过啊!徐光启追问:“造价如何?”“造价比三合土稍高一些,比起糯米砂浆,却是便宜了百倍不止。”早在年前的时候,云逍就找了很多烧石灰的师傅和泥瓦匠,试着烧制水泥。正月还没过完,就成功烧制了出来。论质量,虽说比起后世的水泥差了太多。在这个时代,已经足够了。“水泥有着极强的凝胶作用,可以将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凝固在一起。”“因此,水泥不仅可以用来建房,修建城墙,兴修河堤、水坝,修路建桥,作用可就多了!”“并且论坚固程度,别说是三合土,就是糯米砂浆,也是不如。”云逍也不卖关子。将水泥的用处,直接说了出来。“果真?”徐光启呼吸变得急促,脸膛通红。接着捂住心口,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云逍吓了一跳。这要是把这位国宝给吓出个好歹来。自己不就成了罪人?一旁的柳如是在心里泛着嘀咕。这位尚书大人,该不会是魔怔了吧?一些泥灰而已,至于激动成这个样子?王象晋走了进来。看到徐光启的样子,也是吓了一跳。“不是仙法,却胜似仙法!”“这是大明的福分,亿万黎民的福分啊!”徐光启挥舞着双手,随即老泪纵横。“尚书大人,你坐下歇口气,慢慢说。”王象晋赶忙扶着徐光启坐下。徐光启比他还要小一岁,可身子骨却远不如他。王象晋还真的害怕,闹出个好歹来。柳如是赶忙奉上茶水。徐光启端起来喝了几口,这才缓过神来。放下茶杯。他忍不住又是一阵哈哈大笑。“云真人的水泥,固然是神奇。”“可也就是用于替代三合土、糯米砂浆而已。”“尚书大人,又何至于此?”王象晋显然没有徐光启看得那么远。农业方面,他是专家。可土木建造,却是个外行。“仅仅只是替代三合土、糯米砂浆?”“王荩臣,你糊涂啊!”徐光启瞪大眼睛,涨红着脸,指着王象晋说道。手指快要指到王象晋的鼻子。王象晋连忙道:“徐大人你慢慢说,别着急。”“我来说吧。”云逍生怕等会儿要开席。还是让徐光启歇一会儿。如今用来建造的砂浆,共有两种。一种是三合土砂浆。另外一种是糯米砂浆。前者的强度不够。并且需要人工夯实,耗时耗力。至于糯米砂浆,根本就不是常人能用的东西。需要糯米、红糖、鸡蛋清、动物血等物,搅拌成浆。那造价可不是一般的高。并且这两样的用处,也就仅限于建房、修墙。兴修水利、铺路架桥,都没法派上用场。与二者相比,水泥的优势,实在是太多了。别的不说。就拿水利这一项来说。从古自今,历朝历代,水患就是一个大问题。为了治理河道,填进去的银子,不计其数。可水患依然年年有。主要是治理河道、修建河堤的材料、方法受限。通常是用巨木、大石,这叫做固堤法。这种方式修建的河堤,耗材、耗力,抗洪能力也十分有限。用水泥修建堤坝,那才叫真正的固若金汤!如此一来,治理河道能节省多少银子,多少人力?水泥带来的,还不只是建筑的变革。建房、道路、水利等等。将会引起工业、商业等等一系列的变化。最浅显的例子,莫过于是‘要想富,先修路’。这些变化,必定会引起经济,以几何倍数增长。云逍对崇祯说,有法子让大明国富民强,绝对不是信口瞎吹。同时还解决了大量的百姓就业,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云逍答应孙承宗,接收辽东的淘汰兵卒以及百姓。就是打算让这些人,成为这个世界第一批建筑工人。“整个世界,将因水泥而改变!”“变革,这将是一次千古未有的巨大变革!”徐光启激动地猛地一拍茶几,震得茶杯险些飞了起来。嘶!王象晋倒吸一口凉气。柳如是的神色也是大变。正如徐光启所说。这不是什么仙法,可却胜似仙法!这跟传说中的点石成金,有什么分别?震惊之余。三人以异样的眼神看着云逍。随意写了几首诗词。成了名垂青史的佳句。用石头烧成灰,捣弄出来的水泥。引起一场千古未有的大变革。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情?云逍不在意地一笑。贫道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普通的搬运工而已。“二位大人,有了水泥,贫道花二十万两银子,建造忠烈祠,有问题吗?”云逍笑着看向徐光启和王象晋。“建造忠烈祠,为朝廷节省百万巨款。”“等水泥得以推广,还不知道能造福多少百姓。”“云真人功德,必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徐光启连声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