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寒门贵子歌词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3章(第1页)

第二天,姜丰独自带着下人去洪先生家,熊楚楚和孩子们留在熊家,等熊梦儿夫妻。 姜丰出门前叮嘱:“卢远扬要有什么不满的,你不必和他争执,叫他来寻我说。” “知道了。这是我们熊家,还能受他的气不成。”熊楚楚笑着送姜丰出门。 姜丰回到竹山镇上,先去那致远书斋看了看。致远书斋的徐掌柜可是他的贵人,正是徐掌柜为他引荐了王家的书局,为他解决了经济危机,还结识了王玢。 可以说,徐掌柜是他来到这个世上,第一个引路人。 如今是过年期间,书斋的生意竟然挺不错的。一些乡下小书生得了压岁钱,过来买些新的笔墨纸砚、或是新出的话本。 姜丰到的时候,只见书斋里人头涌涌,两个小二正在招待客人,柜台上忙碌的是徐掌柜的儿子。 看到姜丰的打扮、还带着随从,小徐掌柜愣了愣,拱了拱手问道:"这位老爷是?” 以他的眼力来看,这位可不像是来他们这么个小店买东西的客人。 姜丰从前是见过小徐掌柜的,此时笑道:“我是姜丰,从前住在小竹村的,小徐掌柜不认得我了?” 小徐掌柜一怔,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姜大人!您这变化可大了,我差点都认不出来了!快请里面坐,我爹在家里呢他要是看到您,不定多高兴呢!” 书斋后院就是徐家人的住所。 小徐掌柜一边引路,一边说道:“我爹这些年已经不大管店里的事了,都在家里含饴弄孙。 “这是有你承继家业了,徐掌柜才能颐养天年呢!”姜丰笑着,信步走了进去。 徐掌柜头发已经全白了,坐在一一张躺椅上,看几个小孙子在院子里玩。 看到姜丰走进来,他扶着椅子站起身,打量了一会儿,朗声道:“是姜丰不是?””是姜大人!"小徐掌柜连忙纠正。 姜丰快步走到徐掌柜身边,扶着他坐下,笑道:“是我,姜丰!” 老徐掌柜扶着姜丰的手,仔细打量了他一会儿,笑着说:” 几年不见,连你也长皱纹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客人。 姜丰从前是见过小徐掌柜的,此时笑道:“我是姜丰,从前住在小竹村的,小徐掌柜不认得我了?” 老徐掌柜连忙说:“何必这样客气?” “您老对我的恩情,我是不能忘的。"姜丰诚恳地说。 老徐掌柜笑得更欢畅了,拍了拍姜丰的手道:“都是陈年旧事…对了,我这里还有卖的你的书,是从岭南来的。虽然你换了笔名,我一看‘竹山书局'出的,就知道和你有关。””那是我在开建任知府时开的书局,后来交给我一个好友胡大山管。现在胡大山也随我去大湾,开了个大湾书局。以后您要是再看到大湾书局出的书,就和我有关了。不过,我现在忙,也好久没时间写书了。"姜丰解释着。 “你现在是知府了,正事要紧,写小说也好、编书也罢,交给手下的人做也就可以了。”老徐掌柜点头道。 姜丰连忙称"是”。 老徐掌柜又命JL孙出来和姜丰见礼,又命人去安排午饭。 姜丰连忙拦道:“我稍后还要去洪先生那里,恐领了饭去不恭。” 老徐掌柜这才罢了。两人叙了一回旧,看看时辰不早了,姜丰才告辞离去。 老徐掌柜亲自将姜丰送了出门口。 小徐掌柜看着姜丰远去的马车,叹道:“没想到姜大人还记得我们家。” “姜丰是念旧的人。”老徐掌柜笑道,“你要学着点,你也在读书考科举,以后有幸做了官,人情往来是很重要的。” 临近中午,姜丰终于到了洪先生家。 洪先生的大儿子洪康迎了出来,笑道:“师弟可算来了,我娘做了一桌你爱吃的菜呢!” 姜丰笑道:“多劳师母了。” 别看洪康现在挺热情的。从前的“姜丰”在洪先生这里读书时,洪康可不待见他。两个年纪相仿的小子时常斗气,互相看不顺眼。 后来,姜丰穿越来了,和洪家多了来往,洪康也还是不太看得起他。 今时不同往日,洪康还是个秀才,姜丰已经是一地知府了,还是做过翰林学士的…洪康心中感慨万千,脸上却是热情的笑容。 给洪先生家的礼物,又比给徐掌柜家的还要丰厚。 进了门,已经到了饭点,就先去吃饭。 师娘赵氏果然做了一桌的菜,指着一道松鼠鱼说:“你小的时候最爱吃的,尝尝还是不是这个味?” 姜丰夹了一块鱼肉尝了尝,酸酸甜甜的笑道:“比小时候的又好吃了些,师娘的手艺越发好了。” 赵氏很高兴,连连让姜丰吃菜。 吃完了饭,洪先生和赵氏在上首坐着,姜丰和洪康坐在下首。 赵氏问了苏氏和熊楚楚等人的情况,听到人人都好,才说着闲话:“我那侄女儿嫁到熊家,说楚楚常托人捎东西回来,如今家里人穿的衣衫,都是楚楚托人送回来的洋绸做的。”那些洋绸是我们大湾的织造坊出的。用的是西洋的一种珍妮纺织机,一个珍妮的洋人制造出来的。节省人力不说,织出来的布比人工织的更平整细致。我这回也带了些来,师娘看看喜不喜欢。”姜丰一一说着。 “洋绸好!先前我侄女已经给我送过两匹了,你又破费。"赵氏嘴上说着客套话,心里却很高兴。 又说了一回大湾府的事,赵氏才笑着走了出去,也要安排给姜丰的回礼。 洪先生就带着姜丰回书房说话了。 姜丰在书房坐好,说道:“今日来先生这里,其实还有一事。” “哦?你说。”洪先生诧异地问道。 有什么是现在的姜丰办不到,要找他帮忙的 “是这样的。年前的时候,小竹村姜家的人去寻了我。"姜丰笑了笑,把姜家和曹家争水源的事说了一遍。 我请人打听了,如今确实是姜家的人落了下风。因曹家人最终,姜家人的生死,还是握在了姜丰的手上。 洪先生想明白了这一点,心中不由得一寒,看着姜丰良久,叹了口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你不愿意救他们就罢了,又何必落井下石?” “先生,他们过不下去了,迟早要卖田卖地。我也是做地方官的人,知道这里头的规矩…只不过是县令和曹家达成了什么协议,谋夺姜家的田地。与其田地落到姓曹的手上,还不如落到我的手上。”姜丰劝道,“您也说了,我和他们是同根,难道不比曹家好些?若是他们老老实实的,给他们一条生路也未尝不可。”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要不然。他就是仗势欺人了,又如何 在这个世道,一个举人都能庇护一族,同样的,一个知府想要压垮一个没靠山的小村子,也容易得很。 不然为什么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呢 姜丰就是想给母亲和妻子出一口气!想想,将来姜家那些人得知自己都成了姜丰的佃户,脸色该多难看 洪先生沉默了许久,终于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