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首次上朝(第1页)
南京的城墙蜿蜒曲折,周长10828丈,举世无双。
按照朱元璋当年“高筑墙”的构想,南京内城的高度和规模足以令任何人咤舌。
不过,南京的皇城的选址却过于偏僻,取内城东部的钟山脚下,主要划定的区域竟然是一块低洼的湖泊,这简直在自古以来*的帝宫建筑史上闻所未闻。
填湖、垫土、垒石夯基的办法,并没有令皇宫内感觉舒适,有些殿宇前高后低,渗水严重,根本就无法居住。
并且南京皇宫的规模要大大超过北京的紫禁城,这种规模的建筑要谈到翻建、重建的可能性,那是非常小的。
不管怎么说,南京的皇宫还是非常有特点的。除了那些在靖难之役里烧毁的宫阙,其他的建筑风格仍然大气磅礴、沉浑有力、红墙金瓦,倒映护城河中,有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感觉。
临时修缮起来的“武英殿”外,已经熙熙攘攘,站满了大小的官员。
除了内阁、皇室之外,其余的京官大都数已经到达南京或者在赶往南京的路上;沿途搬家的人,会惊讶地发现,京杭大运河在通州的一端已经开禁,原漕运粮草的队伍再也没见来,而络绎不绝的却是一只只空载的漕船,只消拿出证明官职身份的东西,便可以率领家小们登上这些船只,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南直隶清江浦运河闸关而去。
由于圣旨下达暂停京师漕运,这一招便逼得在京各个衙门原来一帮老神在在的家伙们立刻慌了手脚。粮价一日三涨,而户部紧急从周边调集的谷子,没几个时辰就被抢购得狗屁干净。
但万幸的是,北京附近各卫所、京城三大营等军事单位耗粮数量大大减少,这是因为正德皇帝南征时带走了一部分,王琼去护主的时候又带走了一部分,剩下的很少,加上都是些老弱残兵,也就无人理会了。
这一次皇帝迁都的决心似乎很大,当初朱棣的儿子继位的时候,也曾想把都城迁回南京,但因为他在位仅仅一年就崩驾了,此事最终不了了之。现在正德皇帝朱厚照看上去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这几个月还带兵出征,恐怕不会那么快就“龙驭殡天”吧?
不管知道或不知道朱厚照率兵惨败消息的官员们,在圣旨的压力和皇帝的积威之下,基本选择了妥协。
运河水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数量一时间比起漕运时期还要繁忙。
“这不是卢御史嘛,幸会幸会,一晃有七、八年没见了吧?小弟定州崔凌烟。”
“啊呀,凌烟兄,一向可好。”两人互相拱手作揖。
“还要多谢卢御史关照,京城五府里的人差不多都来了吧?”
“十之**。”御史卢琼点头肯定,马上转为探问,“我见午门外尽是番兵,难道圣上又开始喜欢鞑靼人了?”
“卢御史噤声。”协律郎崔凌烟小心翼翼地看了看四周喧闹的人群,生怕见到身穿飞鱼服的内卫探子,“那些都是皇上委派的亲军,号称‘神器营’,人人都配有好几把长短铳。”
“铳?上直卫中也有拿铳子的团营啊。”卢琼不解。
“他们的铳,可是真正的神器啊,听说上次攻入南京守备大营只,只放了两排,便杀了好几万人……”
“凌烟兄,南京守备诸卫才多少点人马?”对方的牛皮吹得有些过,卢琼当即笑了起来。
崔凌烟自己也尴尬地笑了两声,摇了摇头,“听得多了,顺口就讲出来了。不过守备军都是铁骑重甲、训练有素的精锐啊,南直隶中够分量的也就这支了,还不是没用多少时候就被攻破了?死伤无数!”
“果真如此?”卢琼有点不信。
“前次王晋溪(王琼)督派燕山诸卫攻江宁,不过数百铳手埋伏,便将他们阵势打得大乱,不得不跪地称降,现在上直卫指挥使已经换成东莞成奉了,那人据说是朱帅一党,原官侍读学士,现在可算一步登天哪!”
“皇上和朱元帅,真是侄叔的关系?”
“宗人府是这么算的,有吴王妃的宝印、皇家金册等等物证,宗人府查验海外诸王谱系,认为确凿无误。此事已颁传天下了,近来金陵街读巷议,可是热闹着呢。”
“即便如此,天下也并非诸王一力可定也。”卢琼满脸的不屑,“妄以武定国,太祖、太宗皆折戟沉沙,前车之鉴不远。”
“整饬诸营,此易事耳,北拒胡虏、东逐倭寇,才是国家之大急!”
“凌烟兄所得不错。”卢琼鼓掌发笑,这两位都不是观念陈旧的腐儒,要不然的话他们肯定会认为解决塞拉弗这个“外来人”能否执政的问题才是真正应该关心的事情。
“两位说得如此热络,岂不闻进觐的钟声已响?”一个太监从旁边走过,笑着说道,此时,所有的大臣已经排成了数排,从金川桥上走过,卢琼、崔凌烟二人谢过中官,这才整理了一番仪容,慢慢跟着人群前进。
“皇上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