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书七零我有一栋百货大楼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章 制作罐头(第1页)

东子风卷残云般解决了午饭,骑上徐婉宁的自行车,带着他去了自己哥们儿那。那家距离东子家不算远,骑车也就几分钟路程。等俩人进屋后,那人也没废话,直接将一个小型机器搬了出来。“这是我用到处收集到的废弃材料做出来的,外观可能不大好看,但内里绝对没毛病,你先试试看。”徐婉宁将手伸向东子:“把玻璃罐给我。”制作玻璃罐时,徐婉宁顺带着制作了盖子,盖子是用铝制成的,正巧河东镇有一个铝厂,所以价格不算很贵。徐婉宁往玻璃罐里装了大半的水,用机器将盖子紧紧地上在了玻璃罐上。她用力摇晃玻璃罐,没有一滴水漏出来。这个机器的验收算是合格了。“如果我能给你找到相应的材料,你能不能多做几台出来?”“可以。但这材料可不好找。就这台机器的材料,都是我东拼西凑,跑了好几个地方才勉强凑齐的。”“这个倒不用你担心,材料的事情我来想办法。”徐婉宁自掏腰包给了东子哥们五十块钱。这是一开始就商定好的价格。连材料带工费,五十块钱已经很划算了。徐婉宁迫不及待想要开始制作黄桃罐头,于是就让东子想办法,帮她将这机器送去大江村。“我家里有板车,倒是可以借给你用。”“成,那麻烦你跟东子给我送这一趟,我给你们俩每人两块钱的辛苦费。”“嫂子,我那份儿就不要了,我乐意帮你做事。”嫂子帮了他那么多,他怎么好意思收钱?徐婉宁也没强求,又拿了两块钱给了东子哥们:“地址东子知道。”“天黑之前就给你送到。”东子办事儿靠谱,徐婉宁没啥好担心的,将机器交给他俩后,她就去了邮局。这个月的包裹她还没取。这个月家里寄来的东西不多,包裹不大,徐婉宁轻轻松松就抱到了自行车后座。她买了一张邮票,将自己今天早上写好的信寄了出去。林安和徐家人从未见过面,徐婉宁担心他去了徐家,没人认识他,从而不见他,所以得写信说清这事儿。当然,她的信中用不小的篇幅,对林安大夸特夸。她已经打定主意要跟林安过一辈子了,总要让家里人对他有一个好印象。一家人齐乐美美,这才是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忙完这些琐事儿后,徐婉宁就回了大江村。戴伟已经换好了黄桃。“嫂子,我在周边几个村子都寻了一圈,一共只找到这么点儿冻黄桃。有些人家里还有冻梨,我不知道你用不用得上,就没换。”墙角的一个角落里,整齐地码着三只背篓,里面全都是冻黄桃,约摸着也有上百斤。足够她拿来练手了。“就先这些吧,等不够了再换成冻梨。”冻梨很好吃,但做成罐头的口感没有黄桃好。按理说用新鲜黄桃最好,但问题这寒冬腊月的天气,大棚又没有普及,哪来的新鲜水果?所以只能用冻黄桃。黑省这边天寒地冻,只需要将新鲜的黄桃埋在雪地里,就能保证一个冬天都不会腐坏。虽然口感上和新鲜的不大一样,但做成罐头后,也不会差太多。其实制作罐头的方法很简单,只需要将削了皮切好块的黄桃放在锅中,再加入没过黄桃的冷水,以及适量冰糖,用大火煮开就行。徐婉宁指挥着戴伟和林荃帮她削皮,她和林母切块,四个人配合着干活,不大会儿工夫,就收拾出来了一筐黄桃。“阿宁,要不就先弄这些呗,万一第一次没成功,也不至于糟蹋太多东西。”“成,我先用一小部分来试试手。”徐婉宁按照严格的步骤来制作罐头,虽然是第一次做,但身为顶级厨师的她,依旧得心应手。只是林母三个大人连带着大春四个小的,七个人全都眼巴巴地看着她。好不容易等到黄桃熬制好,装进了密封的玻璃罐里,徐婉宁才总算歇了会儿气。“黄桃装进玻璃罐里,可真好看。”尤其是现在出了点太阳,阳光洒在玻璃罐上,折射出五彩的光,更加抓人眼球。“这个一定很好吃。”徐婉宁看着四个孩子眼巴巴的模样,笑道:“得静置两到三个小时,这罐头才算彻底成功。等时间到了,就让你们尝一尝。”徐婉宁一共做了四个罐头,两个给家里人尝,另外的两个,她准备拿去公社,得让陈社长和春华食品厂的孙厂长尝一尝。只要他们觉得这罐头能行,以后分厂就要主生产罐头了。堂屋里挂着一个上了年头的时钟,四个孩子轮流进去看时间。两个小时一到,幺妹迫不及待地说道:“妈,时间到了,快打开一个给我们尝尝。”徐婉宁开了两个,大人一罐,小孩儿一罐。几人都没有争抢,轮流吃。不大会儿工夫,两瓶罐头就被吃的一干二净。就连糖水都没有剩下。“味道怎么样?”“除了有点凉牙,别的没得挑,真好吃。”“妈,我还想吃。”幺妹眼巴巴地看着剩下的两瓶,哈喇子都快滴在地上了。“这东西太凉,吃多了容易拉肚子,今天先吃这么多,等明天妈再给你们做,到时候就不装在罐头里了。”从锅里盛出来,放凉就可以吃,但徐婉宁得做完整个试验,所以还是将黄桃都装在了玻璃罐里。这才是完整的罐头。“嫂子,你是打算在食品厂做罐头吗?”“对。春华食品厂生产出来的食物,已经足够覆盖周边几个城镇了。所以我们的分厂得另辟蹊径。”“这罐头还是用玻璃做的,而且制作过程中用了那么多冰糖,成本都不低,售价得卖多高啊?万一人家都嫌贵,不肯买咋办?”林荃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徐婉宁却自信一笑,胸有成竹道:“你等着瞧,我们的黄桃罐头一旦面世,肯定会有大批人抢着购买,会供不应求。”